从前人有芽春的习惯。每年立春之后,天气还未暖起来之前,各家各户都拿出储存的种子发芽做芽菜。还把这种做法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芽春。穷人芽菜籽,甚至是野菜籽;普通人家芽*豆、绿豆;富贵人家芽花生。
现在却很少芽春了,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芽春。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因,我跑回老家向几个老人打听了一下,还真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现在总结一下以飨读者。
春节之后,入冬之前准备的白菜萝卜基本上都吃完了。天气没有暖和之前,新鲜蔬菜还没有上市。人们基本上是靠咸菜下饭。穷人甚至连咸菜都没有。所以这段时间的人特别容易牙龈出血。那时候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迷信的认为牙出了问题就要用“芽”来解决。发现吃过芽菜之后居然就不再出血了。古人虽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却在生活经历中摸索出了解决方法。
芽菜
富贵人家芽花生、豆芽,既能满足显摆的心理又对健康有利。
现在我们都知道,花生中有一种叫作白藜芦醇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有抗氧化,抗老化,还有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而发芽的花生中这种物质的含量会更高,所以它保护心脏的作用会更强,这也是花生芽的显著的特征之一。
健康又美味的花生芽
家里没钱就芽点菜籽、野菜籽。基本没有成本,却能解决家人的吃菜问题。同时避免牙龈出血。难怪从前人都有芽春的习惯。
萝卜芽
现在我们当然明白其中的原因,芽菜富含维生素C。在缺少新鲜蔬菜的这段时间,亲手做点芽菜吃,自然也就解决了因为缺少维生素C的问题了。至于芽春习惯消失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大棚蔬菜的兴起。现在人已经不再缺少蔬菜了,芽春的习俗也就没有必要延续了。但是,从经济健康的角度出发,芽春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随便买点*豆花生回来,放在角落里芽芽,就能持续吃到干净美味的芽菜了。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功率却很高。
对于芽春的习俗,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