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铜引发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800.htmlWONBOW
知道吗,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是孩子聪明的工具,是孩子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法宝,孩子“吃手”,背后有你不知道的“小九九”。
昨晚上在超市购物,一位爸爸带着4岁左右的小男孩排在我前面结账,小男孩一个劲低着头管自己啃手指,那啃的津津有味。爸爸结完账走了几步发现儿子没跟上去,一转眼发现男孩在那里一个劲的吃手,一巴掌就招呼在脑袋瓜上,斥责几句,小孩子默默跟上步伐。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发现他还是趁爸爸不注意将手指放到嘴里。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吃手就很慌张,都是大声斥责阻止。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看到孩子把手放到嘴里,就生怕手上的细菌进入到孩子嘴里引起生病。孩子为什么会吃手呢?或者说孩子吃手的背后是不是在传递着什么信息?爸爸妈妈们要注意了,不要一味的斥责孩子,其实孩子爱吃手的背后藏着很多秘密,今天我们来聊聊孩子的吃手行为。
易感染疾病
手接触外界事物最多,难免会沾上大量的细菌、病毒,手指甲缝是细菌滋生的好场所。孩子在吃手指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细菌带入口腔和体内,容易导致机体感染,严重的话会引发消化道疾病;啃咬指甲过度,会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另外,不少玩具都含有大量的铅,孩子手在接触了玩具之后又含入嘴里,会把这些铅带进体内,危害身体健康。
拉低颜值
话说到了幼儿学龄前阶段,是个看颜值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若还经常咬指甲会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容易导致嘴巴的上、下颚变形。常见的“地包天”的脸型,就是由于不当的咬合和过度吃指甲引起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现代“钱”皇帝马云爸爸,都是典型地包天脸型,还有我们熟悉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当然啦,现在流行一句话,“地包天坐拥江山,帅不帅不重要”~
不利于人格健全
孩子长期的吃手,会形成依赖,逐渐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孩子只要一遇到挫折或者失败,一紧张或者焦虑,就会下意识的吃手指,反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阻碍孩子正常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心灵手巧”很好的阐述了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它是人内心想法表现在外在的第一执行工具。婴儿吃手,是自我认识的开始。
口欲期的本能需求
心理学的研究为婴儿吃手找到了正当的理由,更维护了婴儿吃手的权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欲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婴儿开始吃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手,在反复啃咬过程中认识到手是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可支配的东西。
2-3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们挥动着自己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吃的时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能较好的配合、协调,作为父母应该感到高兴。
探索欲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阿里克森所说,早期婴儿的口部运作是心理的核心。
3-4个月的婴幼儿开始吃手,
是宝宝智力发育的象征。
婴幼儿期的宝宝是通过他们的嘴巴来探索外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身体各个部位都不够灵活,唯有口唇是最灵活、最敏感的部位。
吸吮是人类的本能,嘴巴是宝宝本能驱动探索外界未知事物的工具,也是成长的一种表现。
这个阶段的宝宝除了吃手,还会咬被子衣服的一小角,总之逮到什么都要下口去招呼。
这个阶段父母如果强制阻止宝宝吃手,会使宝宝心里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孩子日后的自信心建立,也会养成孩子日后胆小、多疑的性格。
感知能力发展
婴儿最初是用手来感知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的活动能力。6-8个月的婴儿吃手,是感知发展的形式之一,而口内探索利于宝宝感知能力的发展。
这个时期,家长如果强行阻止,会引起孩子的激烈反抗,引起吵闹和哭泣,甚至是攻击性行为。
孩子年纪小不善于表达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要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行为去了解孩子的机体生长状况,所以当孩子出现频繁吃手的时候,可能是身体发育的原因。
缓解长牙期的不适
在出牙前2个月左右,宝宝就会流口水,或是把小手伸到口腔内抓挠,这是宝宝的“萌芽前兆”。这个时候仔细查看宝宝的口腔,可以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者充血红肿,在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在长牙的阶段,宝宝除了会咬自己的手,还会在喝母乳的时候咬妈妈的乳头,可以说,只要看见什么东西,就拿来放到嘴里啃咬一下,其实他们是想借啃咬的施力,来减轻牙床下长牙的压力。
异食癖
异食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儿童吃手是有些被认为是异食癖的一种特殊表现,过去人们认为,异食癖主要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现代医学认为,异食癖的病因和心理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印度曾有过报道,有个6岁的男孩从小就喜欢吃自己的手指,医院就诊,孩子的手指甲都被啃光,血肉模糊,最后被医生诊断为“异食癖”
正常情况下,吃手指这种行为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一过性行为。如果孩子2岁以后还存在吃手指的行为,那就要注意了,这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当孩子紧张无措或者焦虑烦躁时,并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在这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原因,
内心缺乏安全感
有研究表明孩子吃手指内心缺少安全感有关。心理学家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仅需要父母提供物质上的照顾,还需要亲情的呵护来建设心理安全。很多父母将工作场合的情绪带回家,将受挫感通过发泄输入到孩子身上,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父母评判孩子的行为没有固定的标准,高兴时对着孩子一顿猛夸,不高兴时,孩子做的再好也是错;有些孩子遭逢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或者早亡,身心受到巨创。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安全感没有保障,会通过吸吮来取得自我安慰,也就有了“吃手”的行为。
当孩子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处于不安的状态时,心中是恐慌的,这时的依赖行为就会出现吃手,表示他们很焦虑。吃手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让他感觉有事可做。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在面临着群体生活时,没有独立感和安全感,有些会表现出胆怯和不习惯,加上在幼儿园要遵守规则,孩子就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等他们熟悉环境后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做错事,掩盖内心的活动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们内心其实是一种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孩子做错事之后很多是不愿意承认,因害怕被批评,想着如果自己不承认错误,爸妈或许就不会训斥自己了;第二种是比较害怕的心理,害怕被知道是自己犯的错,那会受到责骂。这个时候下意识的做出吃手的动作,说明孩子的内心是很焦虑的,不敢面对。
为了吸引注意力
父母之间的感情出现不和谐、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使得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和压抑,而孩子也害怕父母减少对他的爱,就出现咬指甲的情况。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自我伤害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想要孩子戒掉吃手指头的习惯吃奶还难,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吧,毕竟养成一个习惯只要21天,但是戒掉一个习惯是场持久战。
顺应生理发展
前段时间朋友去产检,做了四维彩超,肚子里的宝贝居然在肚子里吃起的手指~,看来,孩子这吃手的绝活,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吸吮是宝宝与生俱来的进食方式。
在孩子生理本能阶段,父母应该顺其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之外,可以不用多加以干涉。当看到宝宝悠闲的躺在襁褓里吃着手指的时候,不必太过紧张,等孩子睡着后,再把手指头从他嘴里移出来,以免长期以往手指的变形。另外奶嘴可以作为一个替代品,暂时堵住宝宝的嘴;妈妈可以帮宝宝及时清洁手卫生、更换被宝宝啃湿的衣服和被角......一句话,宝宝吃他的手指,我们做好服务。
在这个阶段,家长多和孩子进行言语、肢体接触交流,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感受世界。此外,可以和宝宝做游戏,把宝宝感兴趣的玩具放在能让宝宝可触及范围,训练手的灵活性,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
随着大多数婴儿月龄的增大,接触事物的增多,眼手协调能力的成熟,加上周边吸引注意力的东西增多,孩子会逐渐淡化“吃手”的行为。
和孩子共情,帮助缓解不适
当发现孩子吃手是因为生理不适时,首先家长要学会和宝宝共情,包容和理解宝宝这个时候的不适感。在了解孩子长牙的不适感之后,家长可以用干净的手指或湿润的纱布,放入孩子的口中轻轻磨擦牙龈;出牙环和磨牙棒可以缓解孩子出牙时的牙龈不适;严防宝宝咬硬物,稍不留意就会引起牙龈出血,这时可用洁净的手指轻轻按摩牙床,会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另外,在流口水时,可以给宝宝戴上颈围,避免口水对下巴和颈部的刺激。
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担任监督者的角色,及时发现孩子的奇怪行为举止,及时纠正和制止。孩子吃手这个现象在2岁以后就属于要就要纠正,另外,保持孩子的饮食营养平衡,确保孩子的健康发育,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