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老干部处”
曾有报道,“重庆事业单位将全面推行职员制,局长、处长等领导一律统称职员,行*级别随之取消”。这实在是打破官本位腐败体制的有力举措。
然而,许多地方不仅是事业单位,企业也同样依照行*级别设立等级,在职享受行*级别待遇,退下来之后还享有终身等级待遇。我所熟悉的某特大型企业就专设有一机构“老干部处”,处级单位编制。凡处级干部都有高人一等的特殊享受。这不是个怪胎又是什么?
社会上出现过“馒头办”“打狗办”之类机构,虽也怪兮兮的,可从字面上一看,也就能大致明白它们是干什么的。对于“老干部处”,你就不能自作聪明,以为凡是干部身份年老退休以后,就能进入这个机构,就归这个机构管理。进这个处,需得有资格,一是离休干部,二是处级以上的退休干部。这个可了不得,它的门上就贴有“非本处管辖人员,不得入内”(想起旧上海公园有个什么告示牌了)。职工说,这个机构就应该叫“离休干部与处级以上退休干部处”。虽有些累赘,却也与这个怪胎名实相符。
“老干部处”又是歧视知识分子的怪胎。知识分子评上高级职称就高兴得喜颠颠的,但没有“长”字帽戴在头上,发发牢骚可以,想进“老干部处”就没门儿。据说,高级工程师、高级中学教师相当于高校副教授一级,可这高级职称又相当于什么行*级别,就没有说法了。听说大寺庙里也有“处级和尚”,偏偏知识分子就靠不上“官级”,也就算不上“老干部”了。我们常常喊“科教兴国”,歧视知识分子的“老干部处”,不是怪胎又是什么呢?
“老干部处”还是等级与特权得以延伸的怪胎。这个处的诱人之处,是有专人负责办“三产”“创收”,业务渠道是利用他们往日权力的“余热”,来钱容易效益高。自然就要建设好那个圈子里的“福利社会”,水果、饮料会有的,大米也是有的,红包“压岁钱”之类也不会少的。好福气,终身享受着等级和权力的快活。
人们对于离休干部有个管理和照应机构,多能理解,他们毕竟解放前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可这处级干部挤进“老干部处”还有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好说的呢?就因为他们是处级干部,就应该继续享用特权?就可以在退休以后依旧站在高处傲视“主人”?如果他们在岗时候,那“职务消费”是因为工作需要,难道退休之后还该将特权进行到底吗?
对于“老干部处”这一怪胎,尽管广大职工反感,广大科技人员愤怒,它还是傲然诞生。权力决策,不要职工举手表示意见。今日权力在握,想到处级以上退休干部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或后天。他们深谋远虑,顺手设置个“老干部处”,既可以赢得处级以上退休干部的赞赏,又可以顺理成章地为自己日后权力继承,留下一条金光夕阳大道,何乐而不为!
“老干部处”既然是个处级单位,也就一切按处级人员和设施进行配置,诸多经费,几个处长,几十个办事员,专用车等等。赢利也好,亏损也罢,所有费用自然全都打入生产成本,谁也不心疼,反正花的钱姓“公”。
这个处的设置,恐怕也是我国才有的“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老干部处”这一怪胎,是应该割除的时候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