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高层关注企业道德 盛世中国亟须文化崛起
中新7月2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2日刊文说,一时间,盛世中国气象俨然成为事实。但当下的另一面是:文化乱象、道德滑坡等。为追逐利益最大化,无底线造假,以致温家宝总理也多次说道,企业家道德严重滑坡。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当下文化建设贫瘠所致。中国之崛起,不仅是经济之崛起,还应该是文化之崛起、社会之崛起。文章摘编如下:中国崛起的口号现在很盛行,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似乎也印证了这个口号。一时间,盛世中国气象俨然成为事实。但是,当下中国的另一面是:文化乱象、道德滑坡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贫瘠所致。中国之崛起,不仅是经济之崛起,还应该是文化之崛起、社会之崛起。如此,在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崛起合力下,民众的幸福感才有可能,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丰富繁荣的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和共识的土壤。价值观是民众对社会的认知和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民众有不同的行为逻辑,从而决定了社会的不同发展路径。共识是社会各个阶层团结凝聚的粘合剂。有了共识,民众思维与行为才会有所依据,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只有积极向上、多元发展的社会文化,才会孕育出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共识。当下中国最值得忧心的是价值真空、共识缺乏。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主流意识形态因为自身生产与建设工作的滞后,对新时期民众心理影响面临困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需要一个新的共识,引导各个阶层共同把改革推向深入。无价值、无共识目前还体现在弥漫社会中的 造假 文化。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无底线的造假,不顾他人的安危。这种现象各领域都有,最明显的就是最近的食品安全危机。以致中国总理温家宝也多次说道,企业家道德严重滑坡。这种滑坡的背后,在个人是信仰、价值的缺失;在群体则是诚信、责任等社会共识的缺乏。当下中国文化乱象表现最明显的是文化经典庸俗化、文化生产庸俗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庸俗化使用是对文化的亵渎。最显著的例子是前一阵社会上的国学热,打着复兴国学旗号进行商业运作,其对文化建设无实质意义贡献,反而伤害了国学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文化生产庸俗化是指盲目吸引眼球的文化生产方式,从古装戏、谍战剧,到*怪小说,再到电视节目的雷人、媚俗等,无不是当下文化生产庸俗化的直接表现。另外,文化生产庸俗化还体现在无原创性,复制、山寨流行全国。从学术研究,到图书领域,再到影视节目,大量复制和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文化就是西方文化,这难道不是中国人的一种悲哀吗?!那么,中国如何实现文化复兴呢。首先,回归传统,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和养料。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曾经说过, 没有 没有传统 的现代化 。他同时指出,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向古典文明 回慕 而形成西方近代文明。回归传统,但不是消费传统,在严肃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基础上,准确理解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其生产的时空背景,从中吸取超越时代发展的精华,为当下文化生产所用。其次,准确判断社会形势,挖掘社会所需。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发展、复兴文化,必须要深挖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在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条件上提供进一步的引导和支持。这样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会相得益彰。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内在需求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的需求,而不是短期的一时之需。如此,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中国建设才有可能,文化中国之崛起才有希望,中国梦将会更加圆润和厚重,也更加温馨可亲。(李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