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瘀?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血对人体的滋养作用,元代名医朱丹溪便提出了“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常春”“气血和一疾不生”等观点,而在医学典籍《儒门事亲》中,也记载说“气血流通为贵”。由此可见,血是人体最大的滋养源,一旦失去了这种滋养作用,生命的痕迹就会慢慢减退,即没有气血者会很快衰老。
血淤,顾名思义,就是指血液流通不顺畅,不能正常供应血液,于是,无法达到滋养全身的效果,而身体因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滋养,导致新陈代谢逐渐变慢,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就慢慢老化了,自然也就出现了衰老的迹象。血瘀还容易引起糖尿病、痛经、月经失调、黄褐斑等病症,因此,血瘀人群一定要注意调养,由于生理的原因,血瘀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女性群体。
那么,血瘀具体症状有哪些?通常血淤的人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形体征兆:面色晦暗、皮肤粗糙,还常出现淤斑,并容易牙龈出血。
如果一个人脸色不好,面色晦暗,皮肤偏暗,还经常出现淤斑,眼眶暗黑,嘴唇暗淡甚至发紫,皮肤也总是干干的,那么,她有可能就有血淤,因为这都是体内血液运行不畅通,而引起的淤血内阻等病症。如果对着镜子,看见舌质暗,有淤点或片状瘀斑,而且舌下静脉曲张,那么,说明血淤已经很严重了,要格外引起重视。
2、性格表现:性格一般比较内敛,容易烦恼与健忘。
3、易发疾病:易患脑卒中、胸痹,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
4、出现淤青: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出现这种隋况:膝盖或者胳膊上无缘无故地出现一块淤青,但这块淤青不痛也不痒,往往让自己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也是血淤体质者的特征之一,因为这些淤青是因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而导致的,不仅如此,气血流动不畅还会造成气血供应不足,进而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出现心情不好、容易健忘等症状。
5、刺痛现象:在生活中,有不少自认为身体好的人,无缘无故也会有疼痛感,这是为什么呢?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即当人体气血流通不畅时,才会产生疼痛感。就正常人而言,他们全身的气血运行正常,故而不会有痛感,但血淤的人会由于血凝淤积,而导致反复出现疼痛感。
一、血瘀的根源是什么?
血瘀最常见原因:气虚→气滞→血行不畅→瘀血(气滞血淤);气虚→运血无力→瘀血(气虚血淤);血寒→寒主凝滞;湿痰阻遏→脉络不通→血瘀;跌仆外伤,手术史。
由此可见,虚和寒是造成血淤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气为血之帅”,血是相对静态的,需要气去推动,气虚了血液运行无力就要瘀滞。也因为血的静态,所以还有“遇寒则凝”的特性,寒可以减慢血液的流速,逐渐成瘀。
虚和寒是生活中最难避免的问题,特别是女性朋友,所以才有“十女九瘀”的说法,可见血瘀问题在女性中的高发。有人说,既然血淤的根源是虚,那么进食一点补品好了,掌门师兄想提醒各位,千万不能乱补,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反效果,这是因为此类人群体内有淤血,越补就会使血淤越严重,其调理和治疗的关键是化淤。
二、血瘀的调理方法
1、饮食调养
血淤的人适宜食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的食物。主食,可选用玉米、粳米、小麦、糯米、小米、黑豆、黄豆。果品类,可选用山楂、橙子、柚子、桃子、李子、金橘、芒果、木瓜。蔬菜类:韭菜、洋葱、大蒜、桂皮、生姜(以上适合冬季食用)、生藕、黑木耳、海带、紫菜、油菜、白萝卜、胡萝卜、竹笋、紫皮茄子、菇类、魔芋等。
肉食,应少食,特别要少吃肥猪肉。也可食用红糖、醋、玫瑰花、桃仁、红花、益母草、绿茶、糯米甜酒、红葡萄酒(酒类量要少,肝脏不好的人忌食)等等。
不适宜食用肥甘厚味、寒凉冰冻、过辣、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咖啡、浓茶。凡具有涩血作用的食物也应忌食,如乌梅、苦瓜、柿子、李子、石榴、花生米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不可多食,如蛋黄、虾子、猪头肉、奶酪等。醋可多吃,山药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2、运动锻炼调养
多做一些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总体来说,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3、艾灸驱寒补气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内经的意思是寒为热病之起因。若寒邪过盛,身体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湿寒引起的。
虚寒是诸多疾病的诱因和症结,出现在身体、皮肤上的问题大多和受寒脱不了干系,只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相比来说,人们更熟悉的说法是“排毒”、“去火”,也容易将诸多问题归结为“上火”、“毒没排出去”,比如习惯性便秘、复发性口腔溃疡。
事实上,真由实火导致的症状会有明显的诱因,而且一般都在近期,比如一顿痛快淋漓的“麻辣香锅”、“水煮鱼”之后出现的口疮、便秘,这是实热所致。
但凡“长期的”、“复发的”都属于慢性过程,中医讲“久病必虚,久病无实”,意思是,只要是慢性的、反复发作的,都不是“上火”所致,缠绵的病情拖延时,火力已耗竭殆尽,人已经很虚,此时如果再一味“去火”、“排毒”,只能再次损耗身体的阳气,使虚寒加剧……
而中医外疗方法里最好的去虚寒从而达到化瘀效果的办法就是艾灸。因为艾灸最初主要就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用这种艾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艾灸的热力和药效可以直接作用病灶处,把寒湿都排出去。艾灸时,若灸出水来(湿乎乎的),或者水泡,也说明体内寒湿比较重,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就好转了。俗话讲,寒湿一除,百病消!
人体常用五个活血化瘀的穴位,我们在做灸中经常接触到,并且经常应用从头到足,行于下肢外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衔接的,与内脏存在着密切关系。这五个穴位就是: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足三里。另外还需要配穴来进行辩证施治。
气滞血瘀: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加肝俞,期门,太冲。
气虚血瘀:加关元,气海,中脘,膻中等穴位。
血寒血瘀: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阴陵泉。